電動車還可以買嗎?韓國最近的電動車一直起火 8/1 仁川「賓士」電動車起火 8/16京畿道「特斯拉」電動車起火 除了引發韓國人的買車擔憂之外 看起來對特斯拉股價沒什麼影響 來看看股價走勢 賓士電動車起火的時候 特斯拉股價下跌 輪到特斯拉電動車出事的時候 股價反而上漲 不過話又說回來 大家會不會因此換電動車時多了一層疑慮?
在台灣用這三檔ETF輕鬆當NIVIDA股東 🔥大家好,我是愛存股的查理,今天要來聊聊如何用最小成本,成為最夯的NVIDIA輝達股東! 不用複委託,不用開設海外帳戶,只要買台灣的這三檔ETF就可以! 1️⃣ 第一檔是00895富邦未來車,買這檔ETF就有23.97%的錢是在投資輝達! 00895一股才28.11台幣,比起輝達的123.99美金(4026台幣),入手起來負擔小很多 👍 2️⃣ 第二檔是00893國泰智能電動車,它的輝達佔比為20.4%,每五塊投資有一塊是買輝達的意思 3️⃣ 第三檔是00903富邦元宇宙,輝達佔比為10.44%,比前述ETF的輝達含量較低,每10塊錢投資有1塊錢投給輝達 含量高可以享受更多輝達上漲的收益,含量低也有分散風險的好處,買含有輝達的ETF是一種既方便又能控制風險的方式 📈 💬 以上就是最簡單成為NVDA股東的方法,你最喜歡哪一檔ETF呢? 歡迎留言告訴查理!
以色列人超愛中國電動車?電車概念股還能上車嗎?欸欸欸,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,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在以色列狂賣,比亞迪 ATTO 3 還拿下銷售冠軍,感覺車市已經進入「電動狂潮」了!⚡🚗 但有人擔心,中國品牌大舉進攻,會不會在品質控制上有漏洞?畢竟全球化市場的競爭是很激烈的,以前也有一些品牌出口後面臨品質危機... 而且,當前的國際政經環境,像是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風險,也讓不少人擔心中國品牌未來能否持續在海外市場這麼強勢擴張。以色列這麼仰賴中國電動車,會不會也成為政策工具的一部分? 總之比亞迪和其他中國車企雖然短期內看起來在以色列風光,但市場變數多,大家覺得這波牛市究竟能持續多久啊?
歐盟「反補貼稅」開砲!電動車股是否有「充電」機會 💥🚗歐盟的電動車市場像是上演了一場法國大革命 歐盟27國投票通過,決定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「反補貼稅」,最高竟然可達35.3%欸 這相當於電動車的價格得再多加上45%的稅,電動車進口直接變身奢侈品😅 法國和義大利帶頭贊成這項稅制,德國和匈牙利則反對,搞得像一場歐洲內鬨。 有趣的是有多達12個國家選擇棄權,可能是在想:「電動車市場的波動,真的要跟著硬撐嗎?」 特斯拉中國廠 是這次影響較小的車企,加徵7.8%的稅而已 但對於像上海汽車集團這樣不配合調查的公司,稅率直接飆到35.3% 這無疑是送了德系車企一個大禮,畢竟他們應該能鬆一口氣,少了些中國對手的壓力了。
電動車市場需求疲軟,該如何看待電動車產業未來的投資方向?近期不管是特斯拉、比亞迪,每家電動車廠都在殺價競爭,而特斯拉的股價也從 2022 年的 400 美元下跌到 160 美元,跌幅高達 60%。不禁讓我們疑惑,電動車未來的成長展望如何?要知道電動車為什麼會從原本市場追捧的明日之星,突然變得前景黯淡,就必須來看看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:中國的狀況。 大家可能不知道,2023 年中國電動車的滲透率已達 35%,遠高於全球的 13%,而銷售量也佔了全球的 60%(全球電動車銷量約 1,280 萬台,其中中國就佔了 750 萬台)。目前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,中國的品牌就佔了 6 個,包括比亞迪、廣汽埃安、上汽通用五菱、理想、Volvo、長安汽車。 此外,2023 年中國共出口了 120 萬台電動車(若將中國市場的車加上自中國出口的車,和中國相關的電動車市佔率已經高達 68%),並且在多個國家(尤其是東南亞)都搶下市佔第一,幾乎可以說,中國已經取代德國、美國,成為重要的汽車製造大國了。 Source:INSIDEEVs、自行整理 然而,中國在近兩年先後遇到疫情封城、政府共同富裕、房市崩跌等一系列的經濟打擊,使電動車的需求開始降低,眾車廠為了刺激需求,自 2022 年開始展開的一系列的價格戰,而除了第一大電動車市場中國需求衰退外,因買車和利率高低有正相關(利率越高代表貸款利息越高,就可能會降低購車需求)全球車市需求也因升息政策而降低。 Min 認為,中國經濟短期內不會轉好,因此和總經息息相關的車市需求也不會太好,在此情況下,電動車廠的價格戰大機率會持續(因各家車廠的差異化程度也有限),而最後具有規模優勢、能量產降成本者才有辦法在市場存活下來,度過寒冬。 目前看來,以比亞迪、特斯拉呈現兩強,2023 年出貨量分別達 302 萬台(含油電混合)及184 萬台,兩家市佔率加起來就接近 40%。判斷具有規模優勢的比亞迪、特斯拉將有本錢繼續打價格戰,並大機率會成為最終主宰市場的玩家,其餘小車廠品牌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繼續爆雷。 不過長期來看,目前全球電動車滲透率仍只有 13%,從第一性原理看,電動車在各方面的表現(性能、成本、環保)都優於燃油車,而各國法規也仍在鼓勵電動車發展,因此判斷電動車的滲透率仍會逐年增加。等寒冬過後,存活下來的車廠將能迎來下一波的成長。對我們來說,站在這個產業看似最壞的時機,說不定會是一個好的投資評估時機,畢竟股價永遠都是反映未來。大家對電動車未來幾年的是場和投資機會有什麼想法呢,歡迎下面留言一起討論。
小米電動車 SU7 發布,有什麼戰略意涵及未來成長性在上一篇分析電動車市場的貼文中,提到全球電動車市場因總經影響,需求開始放緩。而特斯拉也在 2024/4/2 公布交車數據,2024Q1 共交付 38.7萬台,年衰退了 8.5%。比亞迪雖交付 62 萬輛,年成長 13%,但增速也已經放緩。都顯示整體電動車市場的需求尚未回溫。 而最近電動車圈最大的新聞,莫過於小米第一台純電動車 SU7 終於發佈了,在發布後的一週,目前獲得的可退訂單超過了 10 萬份,而不可退的訂單則超過 5 萬份,這個數據相當於是蔚來汽車、小鵬這些造車前輩們一年接近 40% 的訂單量。 那麼小米 SU7 到底有什麼特別的?為什麼會成功?本篇文來稍微聊聊我的看法。 本次小米 SU7 除了極盡所能用上當今市場上各種最先進的硬體配備、零件外,例如 700 公里以上的電池續航力、800V 碳化矽、自研的超級電機、9100T 的超級大壓鑄、智能駕駛、自研澎湃 OS 的智能座艙等等,外型也好看(看起來小米設計師是致敬保時捷xd)。 這台車還有兩個特別之處,第一就是能和小米其他生態圈連動,形成雷軍講很久的「人車家」一體,例如本次 SU7 內有很多個擴充區,讓用戶自由決定要搭載什麼,可以放小米的智能冰箱、音箱、香氛、甚至外掛平板等等,也可以透過汽車來控制管理家中其他小米生態圈的設備。 不過小米 SU7 會大賣的關鍵原因,還是在於他的價格。小米 SU7 標準版、Pro 版與 Max 版售價依序為人民幣 21.59 萬、24.59 萬與 29.99 萬,換算新臺幣約 95 萬元至 132 萬。 標準版大概比 Tesla Model3 便宜個 3 萬塊,雷軍表示目前每賣一台車就會虧掉 3~4 萬人民幣,在虧本賣車,如果以 SU7 的配置+外觀+性能來看,這個價格真的很有吸引力,這也難怪甫一推出便大賣了。 Min 對小米汽車的展望相對樂觀,主要是現在的汽車產業已經越來越電子化,稱之為半導體車也不為過,再只維持傳統製造業思維是很難取勝的。 此外,規模經濟也是重要關鍵,增加量產能力,壓低單位成本才能獲利。這也是為什麼小米明知道會虧本,還是把價格壓那麼低的原因。等到後續品牌名聲打起來,自然可以再推出其他車款並增加售價,或甚至不用漲價,光等出貨量起來後單位成本就會逐漸降低至獲利。 而小米本身除了製造實力外,還擁有在各個國家經營的成功經驗,並且供應鏈管理(aka壓榨供應商)的實力也很強,再加上公司積累長久的生態系,未來真的很有可能成為前幾大的電動車廠,我們可以拭目以待。大家對小米SU7 電動車有什麼看法呢?是否關注後續台灣會不會也引進小米電動車呢?歡迎下方留言討論。